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庶帝在线阅读 - 第一百一十四章 乡间酷比

第一百一十四章 乡间酷比

    周胤绪到瑁梁的第一天就发现当官远远比自己想象得要复杂。

    他在新的府邸里一直等到了晚上,也没有人送帖子过来,接风宴的消息更是一点儿都没有。

    周胤绪十分不安,毕竟再怎么说,他也是周惇的儿子,不管其他同僚有什么背景,也不可能这样忽视他。

    排除故意让自己坐冷板凳的可能,周胤绪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范垂文和宋圣哲有更为棘手的事情要做,而且这件事远远比接待自己重要得多。

    因此,周胤绪第二天便起了个大早,连官轿都没坐,直接坐了自己的轿子赶到瑁梁府衙。

    没想到的是,周胤绪就在府衙门口碰上了正要下乡的范垂文和宋圣哲。

    所幸三人都穿了官袍,在微亮的天光中还不致错认。

    三人刚互相见了礼,还没互通姓名,范垂文便道,“周大人,车上再细说罢,天全亮之前,我们得赶到地方呢。”

    周胤绪立刻点头应是。

    三人便上了官车。

    车走动后,三人才又互通了姓名。

    宋圣哲笑道,“周大人来得巧,今儿去的乡县不远,我们才坐的车,前几回都须骑马呢。”

    周胤绪虽然没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但是他一张口就先夸,“范大人与宋大人真是勤政爱民,府官亲自下乡体察民情,真可谓是‘质粹言无玷,官清政有方’。”

    范垂文苦笑着摆摆手,“情势所迫而已,担不得周大人这句夸赞。”

    周胤绪问道,“何事所迫?”

    宋圣哲道,“正是为了征召民夫一事。”

    周胤绪问道,“莫非是名目不齐?”

    宋圣哲的笑容有些微妙,“名目总归是齐的,周大人无须担心。”他看了范垂文一眼,见他没有开口的意思,便进一步解释道,“只是乡间胥吏贪酷,因而才须下乡巡视。”

    范垂文道,“学校、田野、户口、赋役、讼狱、盗贼之六事者,乃国朝督察守令之令典,而现时开战在即,这‘钱谷词讼’自然最为要紧。县官惮于降罚,难免对胥吏‘酷比’稍加宽容。”

    宋圣哲道,“既有府官下乡坐镇,乡间胥吏也不敢太过任性妄为。”

    周胤绪皱了皱眉,“宋大人所说‘太过妄为’,究竟是何意?”

    范垂文咳嗽一声,“周大人刚从定襄而来,恐不知西北民风彪悍。”他清了清喉咙,“乡间胥吏为追征赋役,常用‘风搅雪’、‘打萝拐’、‘脑箍’、‘拶指’……”他看了看周胤绪不解的神色,细释道,“用竹板交杂而笞,名‘风搅雪’;判玺扣民足踝,名‘打萝拐’;以索束头,二木如拳抵其,一绞则睛出寸余,名‘脑箍’……”

    范垂文的话未说完,周胤绪就倒吸了一口凉气,“竟这般惨无人道!”

    宋圣哲道,“乡间催科,概莫如此,胥吏虽用重刑不以酷论,早已蔚然成风。”

    范垂文道,“胥吏贪贿,亦成常例,用比索贿,用贿销比,诲人贪虐,可谓是敲骨吸髓,乡间因有‘五色钧签飞百道,一行朱字动千金’之谣。”

    周胤绪不解道,“既然胥吏如此暴虐,换了便是,两位大人何必亲自下乡督监?”

    宋圣哲意味深长道,“换吏容易,征赋更难。”

    周胤绪一怔,“如何这等说来?”

    范垂文和宋圣哲都不答,未几,范垂文开口道,“也有那等‘猫鼠胥吏’,情知再无法征科齐满,就挂印而去,如此一来,便罚无可施。因此,此番下乡,亦有监督胥吏尽职之责。”

    周胤绪道,“我赴任之前,听闻琅州富裕,瑁梁更是西北首善之地,却不知乡间民生竟艰难至此。”

    宋圣哲道,“琅州城镇富裕不假,乡间却是,”他吸了吸鼻子,“不同情景了。”

    周胤绪想了想,皱眉道,“可若是城镇富裕,乡村贫乏,必然盗贼四起,流民蜂拥,而我从定襄一路而来,行至琅州,却未见乡野流民,这是为何?”

    宋圣哲笑了笑,“我方才说乡间是‘不同情景’,可并未说乡村贫乏,周大人会错意了。”

    周胤绪一愣,还来不及品宋圣哲话里的意思,宋圣哲便抬手微微掀开车窗帘子,看向窗外,“乡间有俗言‘财便是命,毕竟命重于财’,周大人是定襄人,不解乡村事,也是情理之中。”

    此时车已行至郊外,隐隐可看到大片农田,田间有几个孩童采了大束野花,笑着跑到耕牛身侧,把花挂在牛角上。

    宋圣哲见这景象,便借此扯开话题道,“这是乡间‘为牛庆生’的七夕习俗,这在城中可见不到呢。”

    周胤绪却不愿扯开话题,于是道,“果然,琅州乡间并不困乏。”他顿了顿,“东郡西北的许多地方还是‘刀耕火种’呢,琅州乡间却能用耕牛。”

    宋圣哲没答话,范垂文道,“用牛者或非耕牛之主,这一分‘牛米’也是一份负担了。”

    周胤绪道,“原来如此。”他笑道,“却不知,琅州乡间的‘耕牛之主’能有几人?”

    宋圣哲放下手,朝周胤绪笑道,“周大人昨日来时,我与范大人不在府衙中,不知府衙中的小吏,可有怠慢周大人?”

    周胤绪道,“府衙秩序井然,何来怠慢?”

    范垂文道,“这‘流外官’最是难缠,周大人初来乍到,我和宋大人就怕小吏欺了周大人去。”

    宋圣哲道,“是啊,别的不说,就这‘公使库’的用项,就难管得很啊。”

    周胤绪微笑道,“两位大人治下严谨,并没有这样的事呢。”他顿了顿,似不经意道,“不过昨日我偶然说了一句琅州买不到定襄惯喝的茶,府衙中的小吏就包了三盒茶予我,这不算是假公济私罢?”

    宋圣哲道,“州府公使库本就是专馈士大夫,支取见任官供给的。再者,周大人来此赴任,正是忙碌的时候,连接风宴都来不及摆上一摆,就是拿了三十盒、三百盒茶去,我与范大人,还要道一声‘怠慢’呢。”

    周胤绪忙摆手笑道,“我就是大肚弥勒佛,也灌不了三十盒、三百盒茶啊。”

    宋圣哲抿嘴笑了起来,“俗话说‘大人有大量’,周大人还是别把话说得太满了。”

    范垂文也笑了,“西北喝茶的法子,确与东边不同,但也别有意趣呢。”

    周胤绪道,“我刚来,就喝过一杯了,只是这其中的滋味,到底却还没品透。”

    ——————

    ——————

    1《重修莒志》卷26《经制志·财政·田赋》“潘公鎏比逋于演武场,用竹板交杂而笞,名“风搅雪”判玺扣民足踝,名“打萝拐”。淫刑而墨饱箧,用谲逃去。万历初,金溪刘子汾……更为酷刑。堂上用脑箍,其法以索束头,二木如拳抵其,一绞则睛出寸余,人立毙,以水渍之,良久始苏。同捕衙拶指,竹板判以二皮鞭束为一,鞭臀比粮,日历四衙,尝各刑具,皮尽见肉,肉尽露骨,每驱逐出入,以重铁索穿系于头,手足并行,腥臭四扑,痛甚不能前者,官役以足促其疮,以索顿项……于是毙刑杖者,尸积城隍庙后,可筑京观……民谣曰:八百冤魂朝上界,三千黎庶散他乡。是时冤死岂止八百……入其境内,百里无烟。”

    2林希元:《同安林次崖先生文集》卷9《赠郡侯西川方公朝觐序》“学校、田野、户口、赋役、讼狱、盗贼之六事者,乃国朝督察守令之令典”

    3辛升:《寒香馆遗稿》卷3《世变十更·县令》“世局于今又一更,为民父母虎狼心。鞭笞只做肉鼓吹,痛苦如闻静好音。五色钧签飞百道,一行朱字动千金。”

    4刘时俊:《居官水镜》卷1《征收之法·缓旧逋》“用比索贿,用贿销比。”

    5吴焕:《请抚恤三秦疏》“考成之法,以课群吏……其不肖者,明知考满无望,猫鼠吏胥,惟祈稍润橐以去。”

    6“刀耕火种”先以石斧,后来用铁斧砍伐地面上的树木等枯根朽茎,草木晒干后用火焚烧。经过火烧的土地变得松软,不翻地,利用地表草木灰作肥料,播种后不再施肥,一般种一年后易地而种。

    7牛租亦称“牛米”,中国旧时租用耕牛的费用,因为一般老百姓其实是买不起牛的。宋永亨《搜采异闻录》“今观吾乡之俗,募人耕田,十取其五;而用主牛者,取其六,谓之牛米。盖晋法焉。”就是说牛米要多收一分利啊。

    8文中“酷比”是借鉴明末张居正改革之后的情况。

    顺便说一下张居正改革中的“考成法”。

    “近年以来正赋不亏,府库充实,皆以考成法行,征解如期之故。”(《明神宗实录》卷111)

    “考成法”里面比较重要的一条就是“赋役完欠”,如果官员收不满这个赋税和徭役,就会降级或者削职。

    明初的时候,朱元璋这个真·寒门出身对赋税徭役的收敛是有意放宽的“钱粮尽在民间,征敛不足,其顽在民,何尝即责有司”(朱元璋:《大诰》,“设立粮长第65”),所以地方官拖欠赋役的惩罚总体比较松,老百姓过得还可以。

    但随着明代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中央财政愈来愈紧张,其标准不断提升,至张居正的“考成法”而达到顶峰。“查得嘉靖三十一年,未完五分以上者,住俸督催。三十四年,未完四分者,降俸矣。三十七年未完三分者,住俸矣。隆庆五年,则完不及八分者住俸,又议带征矣。”(《敬陈末议以备采择以禆治安疏时政五事》)

    到万历二年,因张居正的推动,便议定:“除完纳八分……仍照例每年带征二分。”即增加到“十分”才能考满。

    至万历四年,又规定:“见年应征钱粮完数不及九分,府州县掌印管粮官,照例降调。”除此之外还要带征二分(《明神宗实录》卷52)

    所以最后就变成“以九分为及格,仍令带征宿负二分,是民岁输十分以上也。”(《明史》卷227《萧彦传》)

    即增加到“十一分”才能考满,这就是鼓励地方官员横征暴敛了。

    结果,在张居正的严酷考成法之下,全国出现了大规模的酷比现象,许多老百姓被官府收刮得家产尽绝、鬻妻卖子,以至于在流亡途中,依然“形似失巢之鸟,苦如游釡之鱼”(《万历疏钞》卷1《圣治类》)

    皇帝知道吗?皇帝是知道的,从万历到崇祯,都是知道考成法带来的“酷比”的,但是没有办法,不用考成法,赋税徭役上不来。

    《明神宗实录》卷52“近因行考成之法,惧或降罚,遂不分缓急,一概严行追并……咸谓朝廷催科太急,不得安生……致百姓流离失所,朕甚悯之。”

    张居正更是公然说:“夫均徭、赋役、里甲、驿递,乃有司第一议,余皆非其所急也。四事举则百姓安,百姓安则邦本固。”(《张太岳集》卷25《答保定巡抚孙立亭》)

    到万历七年以后,张居正的考成法影响太坏了,已经难以为继,所以不得不“一体蠲免”,后来张居正就被反攻倒算了,可是当明神宗去世后,便有人鼓噪为张居正正名,此事终于在天启元年得以实现,随后便恢复张居正的考成法。

    然而,天启以后东林党全师于张居正,酷比问题立刻变得十分突出,“郡县催科苛政,无一事不入考成。官于斯土者,但愿征输无误,以完一己之功名,谁复为皇上念此元元者哉!”(《瞿式耜集》卷1《清苛政疏》)

    至崇祯,考成之苛刻愈演愈烈,故王夫之言:“温体仁全师江陵之术而加甚焉。”(王夫之:《黄书噩梦》)“自是考选将及,先核税粮,不问抚字,专于催科,此法制一变也。”(《明史纪事本末》卷72《崇祯治乱》)

    其实,张居正之所以改革成功的一个很大因素是,张居正在位的时候正好是风调雨顺的时期,由于连年丰收,加之当时财政收入激增而贮备大量的白银,引起白银流通不足,两者相加,致使米价超低。

    结果到了天启、崇祯时期,遇上小冰河时期,旱灾水灾频发,却还是完全师法张居正的考成法,结果却是“逋负山积”,导致了明末大乱。

    9宋王栐《燕翼诒谋录》“祖宗旧制,州郡公使库钱酒,专馈士大夫入京往来与之官、罢任旅费。所馈之厚薄,随其官品之高下、妻孥之多寡。此损有余补不足,周急不继富之意也。”公使库在宋代就是对官僚士大夫的一种隐性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