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节
元非晚又哪里不知道,萧欥早就让他手里的军队待命了?所以此时听见萧欥这么说,她不客气地奉送了他一枚不怎么认真的白眼。“现在才来问我,不是太晚了吗?” 萧欥被这种自信逗乐了。“还和我卖关子?” 元非晚却没睬他,直接换了个话题:“话说回来,你打算让谁在城外接应?” 长安十六卫分守城内外,但当她说“城外”的时候,是特指轮戍长安的那三千西北军。一个是歌舞升平的出身,一个是刀口舔血的出身,想也知道战斗力天差地别!不夸张地说,虽然西北军只有三千,数目远不及十六卫,但真打起来,西北军分分钟干掉十六卫! “你大哥。”萧欥很快回答。他早就做好了计划,当然不迟疑。 元非晚也不意外。元非是本就是三千精锐的一份子,和西北军有联系很正常。“我就知道。”她沉吟道,“但现在的情况,他还能轻易出城而不被人发现吗?” 闻言,萧欥再次蹙起了眉。 太子既想动手,那就肯定会防着他。要知道,西北军的战力太高,太子不可能不忌惮;而只要太子想胜利,那就只有一条路——封死长安城,不让西北军进来,直到尘埃落定! 元非是的目标不算大也不算小,肯定会被盯梢。不说会被杀,但延误时机再容易不过。而若他们这边多派几个人,动静就太大了;凸显自己的可疑,就会给对方落下话柄…… “你的意思是?”萧欥问,但他已经隐约猜出了元非晚的想法。 “我去!”元非晚毫不犹豫地道。“就看你愿不愿意交出你的玉鱼了。”她眨了眨眼,俏皮地笑了。 ☆、115第 115 章 第二天清早,天刚蒙蒙亮。城门一开,早已在外头等待多时的农户们便一拥而进,推车的推车、挑担的挑担,预备着去早市上抢占一席之地。 长安城的新鲜蔬果全是周边地区供应的,这种情况再正常不过。而长安城中大户,除去能从市场上购买时蔬外,也可以让自己信任的佃户每日送菜过来。这不仅可以免去挑拣的麻烦,还很方便。 以德王府的实力,有这样的佃户很正常。这不,城门刚开没多久,两筐新鲜水灵的蔬菜就被送到了德王府后门。 挑担的是个三四十岁的农妇。虽然年纪不大,但艰辛的生活已经在她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肤色黄黑、皱纹遍布,背因为长期挑负重物而微微佝偻着,走在街上不会有人多看一眼。 不过她对自己的生活十分满意。种出来的菜,总是要卖掉的;而德王府开出的价格绝对令人眼红,实在是份好差事。她琢磨着,再辛苦一阵子,就能给儿子盖婚房,嫁妆什么的也有着落了。 “今天也这么早啊,贺娘子!”给她开门的奴仆这么说,侧身让她进门,同时还在不可抑制地打呵欠。 “是啊,怎么敢叫邱叔等呢?”贺娘子憨厚一笑,便朝着后厨而去。 后门又吱呀一声,关上了。有两只眼睛在侧面的暗巷中闪着不易令人注意的光,直到后门再次打开、农妇挑着已经空了的两只竹筐出来,才黯淡下去。 德王府的这一天,依旧和平常没有区别。 贺娘子抓着扁担两边的草绳,目不斜视,按着自己习惯的路线走向西市。儿子想吃鱼,她又正好领了钱,那就买条回去红烧。所以,等她再从西市离开时,竹筐里便多了一条荷叶包着的新鲜鲫鱼,鱼尾还在不甘心地扑腾着。 长安的十数个城门中,延平门离西市最近,也离贺娘子的家最近。她每天都出入,城门的守卫都已经认识她了:“今天改善伙食啊,贺娘子?” “是啊。”贺娘子回答道,声音沙哑,像是生病。“靖儿读书辛苦,想给他补补。” “你可真是亲娘诶!”守卫视线还落在竹筐里,砸吧嘴道,“当年我娘要是这么辛苦地供我读书,说不定我现在就不用守城门了!” “得了吧,就以你那脑袋瓜,还指望高中?”另一个守卫毫不客气地取笑他。 第一个守卫涨红了脸跳起来:“怎么?我想想还不行了?” 他们闹将起来,贺娘子插不上话,只得无奈地摇摇头,自顾自地离开了。从头到尾,没人多看她一眼,也没人觉得有什么不对,包括隐藏在暗处的太子亲信—— 打死他们也想不到,以绝世美貌蜚声全长安乃至全大盛的德王妃元非晚,会扮成一个邋里邋遢的穷苦农妇啊! 而此时的德王府里,真正的贺娘子坐在客房榻上,只觉得浑身局促。 王妃娘娘要她帮一个忙,事成之后必给重酬,她答应了;当然,就算没有重酬,她也会答应,因为德王府实在是个好主顾,她不想失去。 只不过,她在德王府住几天便能拿到一大笔钱,这忙未免太好帮了吧?还住这么好的地方,让她很心虚啊! 时间缓慢地流逝着。等天边日光愈来愈辉煌的时候,萧欥也出了门,打马去上朝。 元非晚乔装打扮溜出去的事情,他自然知道。在去皇城的路上,马背微微起伏,他的心也随着颠簸起来—— 夫人现在到哪里了?应该已经出了城吧?西北军驻地很明显,应当不会迷路吧?只要顺利和西北军接上头,那就完全安全了! 想着这些有的没的,萧欥到达了皇宫的永安门。皇城守卫一看是他,即刻让出道来。“德王殿下。” 萧欥翻身下马,闻言一点头。“我这是早了还是晚了?”换做平时,他根本不需要问这句话;但今天肯定不同寻常,他先给自己做个思想准备比较好。 “回殿下,不早也不晚。”守卫恭敬地回答。 萧欥顿了顿。其实他还想知道鱼德威和阴秋来了没,然而不能,问出来一定打草惊蛇。所以他没再说什么,同平时一样进去了。 今天的朝会,也确实如同萧欥猜想的一样,不可能平静。因为鱼德威和阴秋连夜审讯,舞女很快就不堪折磨,供出了事实—— 她原本属于布德贡赞派往长安街头的那拨宫女,是底层的。然后,最近有人连着好几天给她送信,威逼利诱,让她在宴会上对元非晚动手。她不会长安话,信是用吐蕃文字写成的,极其像布德贡赞的字迹。 之所以说是极其像,是因为阴秋认为,布德贡赞没有必要给手下的舞女写信,口头说更不会留下痕迹,那就必然是有人嫁祸给吐蕃;而鱼德威则认为,那字就是布德贡赞的,否认这个就是在给吐蕃洗地…… 毫无疑问,掐起来了。两人的观点都十分典型,代表着他们的站派以及身后的势力。为了个秦王和江王争取上位的机会,阴秋想把祸水引到太子身上;鱼德威自然不想看到太子被牵连,故而一口咬定全是吐蕃的错,怀疑这个的人都是想要挑拨离间! 一时间,朝堂上热闹得就像菜市场,吵得不可开交。等他们终于想起御座上的皇帝这回事时,冷汗刷的就下来了—— 救命啊,皇帝大大您就冷笑着看我们吵架吗?这是要发飙了吧,一定是吧?好可怕! 于是,回过神的大臣们一个接一个闭上了嘴,脸色变来变去,精彩缤纷。能维持平常模样的,无非是没有搅合在里头的少部分大臣,还有萧欥,以及太子和其他三个亲王。大臣暂且不不说,皇帝的几个儿子都没发表意见,显然是因为事情太敏感,不好自己撸袖子亲自下场掐。 偌大的太极殿上一时间静得落针可闻,连呼吸声都好像被放大了许多倍。 “说啊,”皇帝好不容易才开口,语气轻飘飘的,“怎么不继续说了?” 这调子明显不对,大臣们各个眼观鼻鼻观心。 “说起来,今天要讨论的是如何对付吐蕃。”皇帝又道,几乎冷笑出声了:“可让吐蕃人来看看你们……你们觉得,他们会相信大盛能赢?” 更没人敢说话了。要是他们内乱,别提打吐蕃,只会被吐蕃打好吧!皇帝最希望看见的就是大盛团结统一,最不想看到的就是自相残杀,他们怎么能忘记这么重要的一点? “还没动手,就闹成这样。”皇帝冷冰冰道,“这样要如何才能胜过吐蕃,你们告诉朕?” 被这么接连质问,殿上气氛十分肃杀。没有人说话,没有人敢动。 “若是想出有用的建议,那就说。”皇帝敲了敲御座扶手,很不耐烦的样子,“若是没有,今日便到此为此,下朝吧。” 等等,要是这么下朝,他们以后肯定都会被皇帝穿小鞋的! 只要带脑袋的就知道,这事儿绝不能如此结尾。 “微臣有事要奏。”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显然只能是魏群玉。实际上,因为知道皇帝敬重他,从一开始就有人不停地瞅他,希望他来挽救这个局面。 皇帝看了看自己老师,脸色果然和缓了一点。“太傅有什么看法?” “微臣觉得,此事现在要下定论,尚且为时太早。”魏群玉道,“只凭那舞女一面之词及不能确定谁写的信件,不管做出什么决定,都难以服众。” 他说这话的时候并没有在“不能确定谁写的信件”上咬重音,但众臣不约而同地注意到了这个细节—— 可不就是嘛!当年吴王的事情,不也是这么一封来路成谜、不能确定谁写的信件?虽然后来吴王平反,然而他们还是没找到信的真正始作俑者。没有线索,没有证据,好像就要那么不了了之了…… 和现在的事情联想一下,可以得出个惊悚的推论—— 当年陷害吴王的人,和现今栽赃给吐蕃的人,是不是同一个? 这想得有些远,至少皇帝看起来暂时不关心。“那你的意思是?” “微臣想,吐蕃使团又不会插上翅膀飞了,咱们有的是时间调查。”魏群玉又道,“查清楚后再做决断,也完全来得及!” 李庭跪坐一边,闻言不由多看了魏群玉一眼。 话说得很不错,然而不可行。魏群玉到底知不知道,这样做就会给他们留下非常充分的反应时间?呵呵,他们行动秘密,魏群玉是肯定不知道的! 皇帝似乎在思考。然后他抬起眼睑,却是朝着自己的儿子们。“你们的意思如何?” “儿臣附议。”太子第一个回答,似乎完全没听到那些含沙射影的话。 秦王和江王交换了一个神色,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不管早晚、我们都能让太子滚下台”这句话,便也同意了。把皇帝惹急了可不是什么好事,而现在皇帝很明显逼近发怒边缘!该忍的时候就要忍,不然,偷鸡不成蚀把米,就不好玩了! 萧欥没什么反对的理由,然而萧旸却有点激动。他想说不管是谁都该碎尸万段,然而这种情形下太不适合这么说了,只得憋了回去。“儿臣也附议。” 皇帝的视线来回逡巡,在某个方向停留得特别长久。“那就再查!”他还想说点什么,却觉得现在说什么都没有用了。如果他所料不错,今日夜里便能见分晓! ☆、116第 116 章 虽然最后魏群玉救了场,但此次朝议依旧可以说是不欢而散。退出太极殿大门的时候,人人心里都沉甸甸的—— 因为皇子之间的斗争白热化了! 太子和几个亲王之间的关系,从来都不能说是和睦。更准确地说,面上一团和气,内里勾心斗角。 暂且不说皇后的两个儿子和阴贵妃的两个儿子掐得厉害,太子和德王就不是什么模范兄弟。今日之事,瞧着是秦王江王在背后操纵大臣对太子含沙射影,他们又可曾看到德王为太子辩解? 当然了,若是情况倒过来,太子也不见得会给德王辩解。排除越解释越黑的可能,只剩下一个原因—— 以前他们面和心不和,但现在面和这个表象都不屑于做出来了! 这里头有很多陈年旧事,不能单纯认为都是一方的错。大多数大臣也并不关心过程,他们只关心结果—— 太子和几个亲王之中,到底谁能登上大宝?谁能笑到最后,谁就笑得最美! 早已经站派的官员肯定不会这么想,他们只希望自己支持的亲王胜出。而皇帝党就更省力,他们只需要支持皇帝的意见就可以了。 但话说回来,皇帝现在到底属意哪个儿子呢?若是能提前知道就好了! 就在众臣心里转着诸如此类的心思时,有个略尖的声音从后面匆匆追上来:“侯尚书,等等!” 大臣之中,没人不熟悉内侍监刘永福的嗓音。此时一听他叫侯玄表,几乎所有人都停下来看过去,而侯玄表自己也站住了。 刘永福正三步并作两步地快跑过来。“大家请您过甘露殿议事,侯尚书。” 侯玄表略有愣怔。他先转头看向身侧的魏群玉,见对方轻微点头,才点头道:“多谢刘公公告知,我这就去。” 陛下叫侯尚书过去做什么?难道是商议怎么往吐蕃派遣先锋吗? 众人不禁心想,脚下又重新移动起来。皇帝一贯是个公私分明的人;既然是叫去寝宫,那应当没什么大事。 元光耀和顾东隅缀在大臣们后头,不紧不慢地向外走。 “陛下这是要做什么?”饶是顾东隅聪明绝顶,此时都猜不出皇帝的意图。如果真是吐蕃的事情,光叫侯玄表一个人怎么够用?而私事嘛……也想不出能有什么私事啊! 元光耀只能猜测:“大概是过问下大军的情况吧?比如确定下兵力分布或者训练情况?” “也只能这么想了。”顾东隅点头。他觉得皇帝今天一定是真正生气了,而侯玄表一贯精明地话少,想必不会在这档口让皇帝更生气。“反正,叫侯尚书过去,总比叫其他人好。” 元光耀深有同感。他们实际上已经和清流联合,但为免让外人看他们像抱团,他们平时依旧两个人进出。作为信息共享的同盟,皇帝亲近侯玄表就比鱼德威或者阴秋好得多。 “他们今日的意见,竟然如此大相径庭。”元光耀思忖地道,“应该说,他们平日里就不合;而吐蕃一来,就让这种不合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