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2节
其实对程凯之,沈国也是有防备的。 程凯之过于残暴,睿智,沈国也怕他控制不住。 所以如果程凯之误以为乔箐是他女儿,他自然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个资源达成他的目的。 双方都在算计。 而自从沈国认了乔箐这个女儿之后,程凯之对沈国几乎就是言听计从。 沈国安排乔箐回答南城,名义上说是为了给乔箐的母亲报仇,事实上就是为了让乔箐帮他拿下乔氏集团。 而乔箐帮助沈国做的所有事情,也是为了取得沈国的信任。 甚至为了不引起沈国的怀疑,为了让沈国误以为她不想参与沈家太多事情,程凯之几次作势要带从南城带走乔箐。而他们的计划,早就想好了怎么留下来,怎么利用沈茗薇怎么利用燕衿,让沈国主动让她留下来。 终于,沈国要求乔箐嫁给燕衿,理由是她害死了沈茗薇,自然就要代替沈茗薇做沈茗薇的事情。 如此一来,乔箐不仅如愿留在了南城,还理所当然的参与到了沈家之中。 对。 乔箐嫁给燕衿,一开始就存在目的。 就开始就奔着,杀了沈国为目的。 但她不能和燕衿结盟。 燕衿的目的和她一致,但终究是两个派别。 她属于禾口家族,和帝家人本来就势不两立,即使有一个敌人,也不可能成为朋友,所以她对燕衿只能是利用。 利用他扶持的帝家后裔,去引发这场战争,然后从这场战争中,达到她的目的。 她没有料到的是。 沈国这么狡猾。 狡猾到,她只能以身犯险,只能回到他的身边,亲自去取得她的信任。 她甚至没有想到,沈国居然早就对程凯之动了杀意。 她一直以为,沈国会依靠程凯之的势力,却没想到,他早就想要把程凯之的势力纳为己有。 程凯之死了。 没有帮他姐报完仇就死了。 死之前,在掩护她离开的时候,他告诉她,不要再报仇。 如果他成功了,他就成功了。 如果他失败了,报仇的事情,就在他这里告一段落! 就当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让她接受大自然的淘汰规律! 其实程凯之明知道,她不可能做得到! 不可能,背负着这么多条人命的血海深仇,就这么当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所以她回到了,再次回到了沈国身边。 这次。 她真的在利用燕衿了。 不只是燕衿。 只要是可以让她成功杀了沈国的人,她都会利用。 所以她用尽手段,只是为了让沈家和帝家的战争,迅速爆发。 她不在乎最后沈家胜了还是帝家胜了,她在乎的只是,她要杀了沈国。 而她很清楚,她自己杀不了,她需要在帝家人的势力下,助她一臂之力。 至于帝家有没有准备好,至于燕衿到底站在哪里一边,她根本不在意。 她只需要点燃战争,然后等待时机! 等到这一刻! 就是,这个时候。 可以杀沈国的时候。 可以亲手,将手枪对准他的头,为她父母,为程凯之,为俞佳一,为很多死在沈国手上的人报仇! 她冷冷的看着沈国。 看着都到了这个地步,沈国还能给自己,找到活下去的机会。 难怪。 程凯之不敢轻举妄动。 难怪程凯之,再三给她提醒,一定不要轻易对沈国出手。 后果,可能就不堪设想。 她自认为她已经忍到了极致。 好几次都想要动手杀他的那一刻,又都忍了下来,忍下来也不得去庆幸,自己没有唐突行使,否则大概就和沈君淳一样,早就成了沈国的手下亡魂。 她手指发抖。 面对死亡,谁都会怕! 她想过同归于尽的方式,但她更希望,可以全身而退。 她还有,这个世界上值得她留恋的人。 比如乔治。 比如肚子里面的宝宝 比如,燕衿。 她爱燕衿。 从来没有敢释放自己的感情。 她以为,结束了这场战争,她可以勇敢的告诉他,她到底有多爱。 她眼眶红透。 眼泪在眼底弥漫。 她紧咬着唇瓣,在控制自己的情绪。 “你放了我,我不杀你!”沈国在谈条件。 谈条件,让乔箐放了他。 此刻。 沈国的支援部队也已经抵达。 从直升机上,下来很多人。 这一刻瞬间和秦辞的人,形成了对立。 彼此对峙,谁都不敢轻举妄动。 特别是此刻沈国的头还被乔箐用手枪指着,沈国的部队,更是不敢有任何动作。 “你现在是两条人命,死了可惜。”沈国在劝说乔箐,也能够看到,乔箐在一点点崩塌的情绪。 大概想不到。 到了这一步。 他还能有保命的手段。 沈国暗自冷笑。 他都是用自己布满鲜血的手坐上沈家首领的位置,他杀过那么多人,还没有任何一个人伤到过他一毫! 乔箐这么聪明,一样,杀不死他! “她不敢死,不代表,我不能助她一臂之力!”秦辞,突然开口。 声音很大。 他本以为,乔箐真的可以杀了沈国。 当然,刚刚看到那一秒,她甚至在想,是不是乔箐在和沈国演戏。 听了那么多,总算是明白了。 乔箐的目的,原来是为了杀沈国。 因为知道这个人不好杀,才会回到离他最近的位置。 却没想到。 沈国这个老奸巨猾的死老头,奸诈到这个地步! 这一刻,都还能给自己留下活路。 但是。 秦辞用手枪对准了沈国。 他可不管乔箐死活。 他今天接到的命令就是,怎么追到沈国,怎么拿下他的首级,回去交给燕衿,完成燕衿这辈子的使命! 他扣动扳机。 “住手!”沈国冲着秦辞,“你一旦开枪,我就真的会和乔箐同归于尽!” “那就同归于尽呗!”秦辞不以为然! “燕衿用命在保护的女人,你杀了他你能给燕衿交代吗?!你不只是杀了乔箐,你还杀了燕衿的孩子!”沈国对着秦辞,狠狠的说道。 秦辞那一刻终究有些手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