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节
“那你……你也是傅家人,你就不想延续傅家的荣光吗?” “皇上您是不知道,我们傅家的钱啊,几辈子都花不完。我觉得家里有吃有喝,挺好的了,要那么多荣光干嘛?我才不想让修儿活得像您这么累呢。” 裴清殊哭笑不得地说道:“朕勤于政事,在你口里倒是成了反例了。” “不是反例,只是臣妾有时候忍不住想,要是皇上不那么忙就好了。如果皇上不那么忙的话,就能多一些时间陪宝璋了吧。”裕贵妃笑着看向裴清殊,弯弯的眼睛好像两道月牙。 “宝璋,”裴清殊见她这个样子,不禁想起最近一段时间一直萦绕在自己心头的一件事,“如果朕的一些做法,可能会触及傅家的利益的话,你还会像现在这样,心无芥蒂地陪在朕身边吗?” “那就要看是什么事情啦。”裕贵妃一脸“我又不傻”的表情,探究地看向裴清殊:“皇上想要做什么?只要不砍了我们家里人的脑袋就行。” 裴清殊好笑地说:“好端端地,朕砍你们家人的脑袋做什么?” “喔,那您就别和我说了。政事什么的我也不懂,我可不想干政啊!” “你就是想干政,也得有那个干政的脑子啊。”裴清殊温柔地敲了敲她的脑门儿,“起来用晚膳了。” 第159章 裴清殊并非只是和裕贵妃说说而已。他想做这件事情,已经想了十几年了, 那就是改变现有的官职“世袭”制度。 虽说大齐一直以来都是以科举制为主的, 可是世家大族在朝中的地位仍然不可小觑。 就拿神枢营来说吧, 神枢营的上一任指挥使是傅太后的哥哥荣国公。荣国公告老之后, 就由其子傅然继承了他的位置。 不仅仅是在军营里,其他朝廷机构也是一样。在位的大臣们都会先努力督促自己的儿子读书,等到儿子考中了,就想办法安排到自己所在的衙门里来。等将来自己退下来了,就顺理成章地让他的儿子顶替他的位置。 长此以往,要职渐渐全都被世家权贵所占据,寒门子弟除非是像陈起这样个人才能十分突出的, 都很难出头。 裴清殊早就有心改变这种状况了, 只是因为先前国家面临的外忧内患太多, 裴清殊一时没腾出手来解决这件事。 再有就是……他想要打破这种“成规”的话,势必会触及世家贵族的利益。 该怎么改,才能让人心服口服,且不会引起朝廷动荡, 是个很重要的问题。 裴清殊自己属于温和改革派, 他不喜欢一下子大刀阔斧的改革,总觉得那样做不够稳妥。 他的心腹大臣们也大多和他政见一致。 不过,裴清殊的近臣当中就有许多都是世家大族出身的。裴清殊觉得,他们也有可能是不想一下子触及到自家的利益,又不敢忤逆裴清殊的意思,才这样表示的。 对于这一点, 裴清殊也能理解。甚至他还想过,单独把几个寒门出身、没有太多背景的大臣凑在一块儿商议此事,不过最终他还是没有这么做。 他相信自己身边的这些心腹大臣,不会让他失望。 果然,内阁之中无一人反对。甚至首辅魏青松还表了态,说他愿意就此告老,并且不为其子安排任何官职。 起初裴清殊刚刚听说魏青松想要致仕的时候,不禁吓了一跳,以为魏青松是在和他闹脾气。 可他很快就发现,魏青松是认真的。 “皇上,臣今年也六十多了,是时候该歇歇了。”魏青松笑了笑,裴清殊才发现不知从何时起,当年那个雷厉风行的中年男子,现今已是满脸的皱纹。 “魏爱卿,你可想好了?” 魏青松郑重地点了点头。 考虑到魏青松的年纪确实不小了,裴清殊沉默了一会儿,十分真诚地问道:“那你可还有什么要求?只要朕能做到的,都尽量满足你。” 魏青松这一生为国为民,操劳了一辈子,从来都不曾为自己提过什么要求。 不过当裴清殊这样问他的时候,魏青松想了想,还真想出了一个要求:“老臣斗胆,求皇上一件事。” 不知为何,魏青松若是无求于裴清殊的话,裴清殊就会觉得有点对不起他似的。所以现在听说魏青松有求于他时,裴清殊甚至有点高兴:“魏爱卿但说无妨。” “臣……知道皇上志在四方。先定匈奴,再平大宛,只是迟早的事情。或许有一天,战火也会波及到辽国……” “你是怕朕伤及你的女儿和外孙吗?”裴清殊浅浅一笑,“放心吧,襄仪是你的女儿,也是大齐的长公主,是朕的义妹。这些年来,她还为大齐立下了汗马功劳。朕是不会恩将仇报的。” “谢皇上!”魏青松向裴清殊行了一个大礼,“臣知道皇上仁慈,臣说这些话,或许是多此一举了。不过希望皇上能理解臣为人父母的心情。” “当然。”裴清殊并没有觉得有任何不舒服。 他正想扶起魏青松,却见魏青松仍然低头跪在那里,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 裴清殊不解:“怎么了?还有什么事吗?” 魏青松艰难道:“皇上……臣,向来疼爱小女。不过万一有一天,要在襄仪母子和国家大义之间取舍的话,臣也不想让皇上为难。” 裴清殊鼻子一酸,明白了魏青松的意思:“你这又是何苦?” “还请皇上答应老臣,切莫因为老臣之故,耽误了江山社稷,否则老臣万死难辞其咎!” “这种情况不会发生的。就算当真如你所说……”裴清殊不想这样说,却还是不得不说:“朕也会以大局为重。” “谢皇上……”魏青松缓慢且郑重地向裴清殊磕了一个头。 …… 从雍定十年开始,吏部便在裴清殊的授意之下,在授官之时尽量避开父子同属一个衙门的情况。 虽然没有推出明确的政策,可是好几个大臣在发现自己没有办法像以前一样“运作”之后,都找到了裴清殊这里来。 他们第一次来的时候,裴清殊都没有见。 第二次来的时候,裴清殊就直接问他们,他们的官位是皇位还是怎么的,还需要儿子来继承? 那几个大臣吓得膝盖一软,下意识地跪在了地上,之后也不敢再来了。 雍定十一年十月,朝廷正式颁下诏令,从雍定十二年年初开始,除有皇命特授之外,全国上下禁止父子等直系亲属在同一衙门办差。 原先在同一衙门的父子,暂时保留其职位,待雍定十三年官员例行考评之后再进行调任。 因为有之前一年多时间的缓冲,改革进行得相对来说还算顺利,不过上上下下的怨言总是免不了的。 毕竟这一项新政只是给寒门子弟提供了更多、更公平的机会,对世家子弟来说却是几乎没有一点好处。 但是反对这项新政的人,又能做些什么呢? 有的人胆子大些,敢和朝廷正面刚,直接就敢请辞,或者告老。 这样的人,一般都是有点权势的人。不然那些低级官吏就算请辞的话,也起不到什么向朝廷宣泄不满的效果。 几本辞官的折子送到裴清殊的御案上之后,裴清殊准了其中几个他早就看不大顺眼的老顽固。 还有几个只是一时没转过弯儿来,但自身很有才华的官员,裴清殊就暂时将他们的折子压了下来没有处理。 比较来说,这样敢直接辞官的人,已经算是胆子比较大的了。有些胆子小的,根本就不敢这样做,只能三五成群地在背地里抱怨几句。 要让他们为了此事而造反吗?都是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文臣,让他们拿什么来造反? 当今皇帝登基十余年,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大齐的所有精兵,早已掌握在他的手里了。 所以这些人就算心怀怨气,但也只敢嘴上说说,连写都不敢写。 毕竟有“天道会”的前车之鉴在,一旦写了什么对皇帝不敬的文章,就有可能掉脑袋,甚至连累全家,傻子才会这样做。 与此相反的是,在裴清殊的老师卢维的影响下,数百名江南学子纷纷提笔,盛赞当今圣上的这一“德政”。 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那些对新政表示不满的官员,便更加不敢在公开场合发声了。不然的话,他们很容易就会被扣上一顶“假公济私”、甚至“心怀不轨”的帽子。 和这些人比起来,有些人倒是想的比较开。 比如娴贵妃的父亲钟太医,因为有女儿的提醒,他早就预感到了会有这种事情的发生。 所以新政颁行之后,他倒是很快就接受了,并且还向娴贵妃提出自己半年后便会告老。至于他的儿子小钟太医能走到哪一步,他也完全不会强求。 其实做了这么多年的太医,钟太医早就觉得累了。比起在宫里们给贵人们开一些不温不火的太平方,还不如在京城里开一家医馆,那样能够帮助的病人更多。 或者,就沾儿女的光,在家里享享清福也没什么不好的。 娴贵妃见父亲想得开,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是落了地。 裴清殊不想让这件事情在朝中发酵太久,眼看着这项政策基本落实下去之后,裴清殊便又以一道新的旨意,吸引了众人的眼球——他打算重新修订《大齐律》。 律法乃是国之根本。想要修订律法,没有个十年八年、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是绝对完成不了的。 正因如此,《大齐律》已经许多年都没有修订过了。 裴清殊做出这一决定,是因为他觉得自己登基十余年来,各项改革都已经做了不少,可是还不够系统化。修订大齐律的过程虽然艰难,可是功在千秋。 只要是律法上正式规定了的东西,就算将他有一天他不在了,他的子孙后代还是会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当然,如果后人要在他这一版《大齐律》的基础上再修订的话,那就不是他所能掌控的事情了。 他要做的,就是把大齐之前空缺了多年的东西都填补上,然后再将自己的执政理念融入其中。 比如轻农税,重商税,但在律法中保证商人的权益。 比如改革婚姻制度,允许寡妇、和离甚至被休者再嫁,不强制命令二十岁以上未婚女子婚配。提高女子权益,允许女子上学、自立门户等。 再比如逐渐解除海禁,陆续开放各个口岸,允许经审查合格的商人进行海上贸易等。 如此两年以来,大齐的财政收入得到了迅速的提升。 裴清殊这个省吃俭用了许多年的皇帝,手里终于有了不少“余钱”。 不过他并没有像某些一夜暴富的人一样,就此变得奢靡无度。 他很清楚,这些钱都属于国家,而不是他个人的私产。 所以手头变得宽裕了之后,裴清殊既不修建宫殿,也不扩大后宫,而是将银子投入到养兵、强兵和发展教育上面。 他知道,大齐和匈奴迟早还有一战,不过是早晚的事情而已。 而这一次,他要斩草除根。 第160章 这几年来,北夏王呼屠吾斯一直蠢蠢欲动, 在暗中招兵买马, 裴清殊其实都心中有数。 这个呼屠吾斯自以为聪明, 实际上连他叔叔呼韩邪的一半都比不上。 从他当初决定暂时向大齐称臣开始, 他就已经注定了失败。 以大齐目前的实力,裴清殊相信他们解决一个呼屠吾斯根本不在话下。 不过麻烦的是,北夏和大宛结了盟。要想动北夏的话,就绕不过大宛这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