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日月永在在线阅读 - 第640章 大风暴前夕(四)

第640章 大风暴前夕(四)

    没等到年底,调研组就在南京一分为二。

    作为副组长的王与准带队留了下来,司职调研安徽、江苏两省的情况,而朱文奎则带另一队直接去了江西。

    打得旗号是既调研江西工业情况,顺道也视察江西的防汛工作。

    大明眼下的情况就是,一旦闹汛情的时候,江西基本就是最凶的省份。

    所以打出了这一旗帜,朱文奎连留在南京过年的时间都没有,兴冲冲的便带队离开南京直扑九江。

    而等到了九江之后也是没有多做耽搁,匆匆看了一天,次日就奔了吉安府。

    这一刻,任谁都知道朱文奎来江西冲的是谁了。

    吉安府辖境内,能值得大皇子如此上赶来见得,只有已致仕的前任首辅杨士奇。

    后者对于朱文奎的到来很是惊诧,怎么都没有想明白这个节骨眼上,大皇子为什么要千里迢迢的专程跑来寻自己。

    算算时间,自己可都是已经离开权力中心好几年,要说门生故旧、遗存的所谓政治力量那也早被许不忌给清理的所剩不多,唯一能拿出手摆出来的,还是自己那个做一省封疆的儿子杨稷。

    可杨稷能身居今日高位,靠的也不全是杨士奇这位老爹的扶持,靠的是湖畔一期学员的金字招牌,靠的是确切真材实料。

    “文奎见过杨阁老。”

    两人见了面,朱文奎的一声招呼还是客气至极,让杨士奇一阵恍惚。

    这声杨阁老,可有些年头没听人叫过了。

    恍惚过后,杨士奇慌忙招呼起来:“殿下快坐,老夫当不得殿下的礼啊。”

    将朱文奎让进自己的私塾后堂,有几个少年岁数的小书童正在苦读,见到两人进来,俱都起身问了杨士奇一句恩师好,而后看向朱文奎便闹了迷惑。

    “这位是当今大皇子殿下,还不见礼。”

    一句介绍,吓得几名小书童忙躬身问安,而朱文奎亦是亲和微笑,一个个亲手扶起:“尔等不用习这繁琐礼节,安心读书便可,还希望本宫的到来不会打扰到你们学业才是。”

    “咳,你们都先离开吧。”

    杨士奇在一旁轻咳一声,挥退了几名书童:“殿下请上座。”

    “不敢,阁老先坐。”

    这种客套话,朱文奎说起来早已是得心应手,即使杨士奇如今就是一山野闲散之人,有求来此的朱文奎那也要恭恭敬敬的给足后者面子。

    百般推阻之下,杨士奇没柰何,只好落了主座,请了朱文奎坐在自己身旁。

    便是连倒茶这种事情,杨士奇都手慢一步,没有抢过朱文奎。

    “大皇子此番来所谓何事,还是请直说吧。”

    客套完,杨士奇开门见山的问道:“老夫深耕与田野私塾经年,也已不再过问这朝堂政事,恐怕很难有能够帮到殿下的了。”

    这个老狐狸。

    朱文奎心里嘀咕一句,自己这不敢说纡尊降贵起码也当的上一句礼贤下士、一顾茅庐了吧,还没开口呢,先被杨士奇一句话堵住嗓子眼。

    不来找你谈政事,难不成真能跑过来专程看望你身体健康?

    “本宫此来寻阁老,绝不是来谈朝堂政事的。”朱文奎脸上挤出笑来:“奉了内阁的命,要调研江南几个省的工业情况,来到江西之后呢,想起之前曾观读《建文大典》有些不懂的地方,所以忙跑来寻阁老您,为的是解惑。”

    末了,朱文奎生怕杨士奇不愿意,还添了一句:“得知阁老开办私塾育才,文奎自知乃朽木之姿,也盼着能在阁老这学些知识,好多在日后施政之中少犯错误。”

    一番谦逊,朱文奎算是把姿态降到了极低,饶是杨士奇再想婉拒,都张不开口,怎得说也要给大皇子一个面子吧。

    老脸一笑,挤出皱纹堆壑。

    “大皇子有哪里疑惑的地方但问无妨,不过《建文大典》乃是收录陛下思想批注所著之书,老夫非溜须拍马之人,但老夫才学比起陛下,只如萤火微光不敢觑皓月。所以若是大皇子不懂之处,老夫也不敢说一定全晓。”

    说了也是白说。

    打起太极来,朱文奎也被杨士奇说的一点脾气都没有,还偏生挑不出理来。

    这天下,便是许不忌,也不敢拍着胸脯的说一定能把《建文大典》读透。

    除了朱允炆自己,谁知道他说的每一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但朱文奎还是不愿意放弃,知道自己打太极磨不过杨士奇,索性就干脆打怀里把《建文大典》的政治册拿了出来,摊开了将前几日看到的那几段内容指给了杨士奇看。

    “还请阁老指点迷津。”

    杨士奇接过书籍,看着划线这几段话,眉头下意识就蹙了起来。

    他似乎已经猜到了朱文奎想问什么,心底便更不愿意开口了。

    “文圻眼下在南京遥控结党之事,阁老可知?”

    瞅着杨士奇不愿意说话,朱文奎咬咬牙一狠心添了一把火:“各省、府已经出现了有组织的民间团体,便是没有大量从众的地方也搭起了骨架,性质与南京的学生会颇为神合。

    阁老,江山社稷容不得天生双日,庙堂之高君父临朝,田野之下蝇营狗苟,今日放纵将来可是会闹大乱子的。

    可偏生,本宫又听说,文圻之所以这么做是从《建文大典》中学的,这不开玩笑呢吗?”

    “你听谁说的?”

    杨士奇揪住最后一句话,直接反问朱文奎,憋的后者支吾半天。

    可他不说出真相,杨士奇便说什么都不再开口。

    这杨士奇多聪明的人呐,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你不先给他撂出实底,那是说什么都不愿意把脚伸进重重迷雾中的。

    不得已,朱文奎权衡再三,觉着还是争储的事才是当务之急,便咬牙:“这事是燕王说与本宫的,瞻基也是学生会的一员,四叔祖恐瞻基牵涉太深,为保安全计密告本宫。”

    杨士奇的眼睛眯了起来。

    这事要是朱棣说的,那确实可信。

    “当初,文圻在南京大学的学生会驻地组织那些成员一同研讨《建文大典》,之后便开始着手于龙江船厂、各省地方密谋结党,山东大案之后,数千名工人围堵布政使司衙门,事闹得极大,最后惊动中央,对山东上下进行了政治审查,搞得人心惶惶。

    阁老,见微知著啊,这才只是几千人,若是将来结党结出上万人、数十万人呢?

    老百姓喜猜政治灰暗,乐衷于编排阴谋论,倘使地方公衙出一点问题,那就三人成虎,风言不断,中央的处理很可能会受到影响。”

    说到这里,朱文奎缓口气,复道:“阁老,若是令公子他日主政遇到此事,最后成了背黑锅平民愤的,可如何是好?”

    一句话,将了杨士奇的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