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七零妇产圣手在线阅读 - 第124节

第124节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尤其是1983年,北京迎来生育高峰,医院里住的孕妇人满为患,甚至两个孕妇躺在一张床上。因为除适龄产妇外,还有大批知青返城结婚生子。当时国家提倡晚婚晚育,独生子女政策也已经实行。好多人生得晚,又只能生一个,于是孩子变得比以前珍贵了。从这时起,如果孩子生下来出现问题的话,家属的反应比以前强烈多了。

    当时产科已有了一些科学管理,产程按照时限来管,到了一定程度如果还生不下来,我们就会采取助产或者剖腹产,医疗干预变多了。当时,荫道助产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但剖腹产还是少数,那时都不用家属签字,我们觉得:你生不下来我们就帮你生嘛。

    此后,随着医疗技术、医疗器械等的发展,剖腹产的安全系数越来越高,医生首先接受了剖腹产,觉得比一些情况下的助产安全多了。产程管理越来越严格——不具备顺产条件也要求顺产、实在不行再考虑其他办法的情况越来越少。

    再往后,剖腹产的技术越来越娴熟,人的生育年龄逐渐提高,生活条件变好,大家对痛苦的耐受逐步降低,再加上持续的独生子女政策,很多人开始提出:我就生这一个,不想生得这么困难,不想受罪,你给我剖吧。剖腹产逐渐增多。大家对生孩子的想法已变为:大人和孩子都要,而且两个都要安全、健康。

    上世纪90年代:

    剖腹产还只是个医学问题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医疗技术的继续提高,剖腹产变得越来越多。比如麻醉的水平提高了,由局部麻醉变为半身麻醉,降低了孕妇在手术中的痛苦;比如新式剖腹产——横切的发明,与原来的纵切相比,横切缩短了从开刀到取出婴儿的时间,手术更便利,术后恢复得也好。但这也导致了剖腹产指征变宽。比如臀位(生产中,胎儿先露部为臀,是异常胎位中最常见的一种),尽管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但并不是难产,在过去,助产就可以了。但剖腹产技术提高后,为避免可能的风险,大家一般会选择剖腹产。

    此外,这个时期,产科引进了胎心监护技术,因为刚开始使用,医护人员在图形识别上有一些误区,机器的假阳性率(又称误诊率)也导致了剖腹产率的增高。

    当时剖腹产率增高的主导因素,一部分在医生,一部分在病人,和社会因素没什么关系。病人经过了产程(分娩的全过程),觉得需要才会要求剖腹产;大夫也是看到孕妇有问题才会建议剖腹产。

    如今:

    剖腹产率高主要是人为因素

    现在的剖腹产率真是太高了,但人为因素占了很大比例。

    孕妇这边,以前是生不下来才剖,现在呢,直接要求剖。为什么?第一,怕疼,怕生不下来,怕有危险,怕体型变差,怕有产后并发症等等。第二,挑时间;千禧宝宝、金猪宝宝、奥运宝宝等等;羊年所有的产科都很清闲,因为好些人迷信,觉得属羊的命不好;还有”生男二五八,生女三六九”,真不知道他们从哪里听说这么多讲究?每年8月份剖腹产的很多,因为9月1日前后出生的孩子虽然只差几天,但9月1日之后出生的孩子上学会晚1年;大家都在算日子。第三,挑医生;大家都想选知名的专家、教授来为自己接生,那么,你的生产时间也要根据专家的时间而定。此外,随着医学的发展,原来不能生育的人群也进入了生育行列,其中许多是高危人群,大多也选择了剖腹产。

    医生呢,因为医患关系的紧张、社会舆论的压力,患方对产科的要求是100%的完美:不能让孕妇痛苦、难受,不能落下后遗症,别说危险了,损失都不能有。生得好了是人家自己生的:瞧我们多厉害,这么快,顺顺利利就生了。生得不好都是大夫的错:你们怎么给我们处理的?知道生不下来,早干嘛去了?都现在了你才建议我们剖腹产?剖腹产你能保证我们100%的安全吗?医患关系的紧张情况造成医务人员很担心。谁也不是神仙,谁也不敢保证。生产过程中出现问题,有的可能是医护人员责任心不强,但有的可能是医学水平所限。医生也不愿背着这么大的压力和风险。

    医患双方的因素导致剖腹产暴增,压也压不住。

    生意做到医院来

    余秋拎着布包蹬蹬蹬跑到妇产科病区。

    从她开始在县医院实习起, 她就将主意打到了医院头上, 计划在妇产科推广她的可洗卫生巾跟卫生棉垫。

    现在的县医院虽然有老教会医院的底子,但是各项条件仍旧简陋得可怕。

    就说产后护理这一方面吧, 女人生完孩子, 都会有恶露,前几天量还挺大。但是县医院也没有专门的卫生护垫给产妇用,而是让她们自行购买卫生纸垫着。

    卫生纸吸水性有限,搞不好床单就被弄脏了, 要不停地换洗,十分麻烦。

    余秋见状, 就发现她的卫生护垫大有市场。

    不同于杨树湾跟红星公社卫生院,县医院的产科生意还是挺不错的。

    妇科病床常常住不满, 被生孩子的大肚子给占光了。现在人又基本都是自然分娩, 住院两三天就回家。下面口子没长好的,甚至是助产士上门帮忙拆线。平均一个月下来, 这里可以生四五十号孩子。

    这可是个巨大的市场,意味着每个月都可以有好几百块钱的销售额。

    最重要的事情是,她们是天然的活广告,女性之间口口相传的效应绝对惊人。

    就算她的卫生巾跟产后护垫制作的再简陋, 也总比现在的月经带来的强。

    余秋有充足的信心让产妇们接受她的产后护垫,继而成为卫生巾的忠实用户。

    能进县医院生孩子的人,经济条件基本上都不会太差。花上几块钱买卫生巾对她们而言, 应该不会特别为难。

    没办法, 她得考虑长期的经济效益。现在杨树湾20个知了猴就能换一条卫生巾, 她估计经过一个夏天,杨树湾的育龄期妇女都会用上卫生巾的。

    反正现在基本上家家户户的小孩都在捡知了猴,不愁没有的换。

    可经过这个夏天之后,她后面的生意要怎么进行下去?

    县医院妇产科就是最好的选择嘛,最起码的,她还推广了安全健康的生活模式。

    妇产科主任已经回家休息了,龚大夫跟产房的助产士老师看了余秋的产后护垫以及卫生巾,都表示可以试着先给产妇用用看。

    她们愁的是卫生纸老粘着产妇会荫切口,怕口子长不好。

    余秋放假布包,重新回到内科病区时,那对于抱头痛哭的苦命鸳鸯终于分开了,程芬被两位赤脚大夫重新推回了外科病房。

    余秋长长地舒了口气,感觉自己可真是冷酷无情,完全无法感同身受别人的悲伤。

    她只希望这些人都安安生生地养好病,赶紧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以后到底是要破镜重圆还是一别两宽,都跟医院没半毛钱的关系。

    余秋转过头,刚好碰上何东胜从隔壁病房出来。

    她惊讶不已:“你还没走吗?有事?”

    病房里头传出小伟的声音:“东胜哥哥,就这么一直灸着对不对?”

    余秋循声看进去,只见小伟手上拿着艾灸条,点燃的那头对着他哥哥的肚皮正在灸着。空气中弥漫着艾草燃烧时特有的气味,有点儿呛人。

    小伟一边小心翼翼抓着艾条,一边给隔壁床的病人道歉:“我把窗户开了啊。”

    那病人却是笑:“有啥好开的,又不闷得慌。点了艾条才好呢,帮忙赶蚊子。你仔细别让你哥哥受凉了才是真的。”

    余秋愈发疑惑,转头看何东胜:“这是在做什么?”

    “悬灸利水。”何东胜朝小伟点点头,“对,先灸上面的水分穴,等你哥哥肚子里头的水消下去一半,再连下面的气海一并灸。每次至少两根艾条,灸得时间久点儿。不要怕没艾条用,回头我让李红兵到时候给你送过来。”

    小伟立刻欢快地应下了,满脸欢喜的神色。

    他哥哥要道谢,被何东胜直接拦着:“你赶紧养好了身体才是真的。”

    余秋赶紧点头附和:“对,你好好养身体,不要动,不然容易烫伤。”

    十七岁的少年脸上浮起笑,一向蜡黄的脸居然显出来点儿粉色:“谢谢您,蒙你们吉言。”

    出了病房门,余秋才敢表达疑惑:“这到底是在干什么呀?”

    “调动人体的运水机能,让腹水自己消掉。”

    余秋丝毫不掩饰怀疑:“这真的有效吗?”

    何东胜笑出了一口白牙,相当光棍:“我不知道,我也是听人说的。”

    余秋忍不住皱眉,觉得这人简直瞎胡闹。都不知道有没有效果,就瞎折腾小孩。

    年轻的生产队长也不气恼,只朝着小赤脚大夫笑:“那你们有更好的办法吗?”

    余秋被问噎住了,咬牙切齿地摇摇头:“没有。”

    别说是现在,就是到了2019年,对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患者,医生能够做的也就是尽可能延缓患者的病情,改善他们的生存状态。

    何东胜脸上的笑容更深,露出酒窝来:“那就试试这个办法呗。万一有效果了呢?反正最多浪费几根艾条。”

    “那你怎么不说耗费的人力呢?”余秋有点儿急,“一把头就让人灸两根艾条,胳膊都要举断了吧?”

    再说掉下来的艾灰要是烫伤了小伟哥哥的肚皮怎么办?现在他那虚弱的状态,万一烫伤可不好治。

    小伟这孩子已经够可怜的了,每天一大早就起来忙碌,现在晚上都不让人家睡安生。

    何东胜引着人往医生办公室的方向走,脸上还是笑:“让小伟忙着有忙着的好处。真叫这孩子闲下来了,他又要害怕的。”

    他敲了敲医生办公室的门,跟里头的大夫打招呼:“徐医生,麻烦你了,我先走了。”

    值班医生放下了手中的病历,朝他点头:“不麻烦的,劳烦你费心倒是真的。”

    “您客气了。”何东胜退出办公室,转头叮嘱余秋,“我要回杨树湾,大概不常常上县城了。你要有事就传话回去。”

    余秋惊呀:“有什么急事吗?是小鸭子不好了还是养的鱼出问题了?”

    何东胜笑起来,抬脚朝病区外头走:“你不是说要种蘑菇嚒,得趁着现在不忙赶紧弄起来,不然等到后面就抽不出人手来了。”

    “那你培养基找好了没有?”余秋关心了一句,“是用棉籽壳还是用什么?”

    “我准备用玉米芯子,这个也能种蘑菇。”何东胜从口袋里掏出本册子,上头写着《食用菌菇培养技术》。

    他掰着手指头算时令,“现在玉米差不多陆陆续续都收了,等把玉米粒全磨下来,就有现成的玉米芯子可以用。”

    余秋点点头,颇为忧心:“那你们培养基可得调配好,不然的话,菌菇肯定长得不行。”

    何东胜笑了起来:“晓得勒,我们有数的。”

    余秋放心不下,还异想天开地提出了建议:“你要不要考虑一下把蘑菇木耳什么的吊在树枝上养,这样省得被我的兔子吃掉了。”

    小兔子吃草应该也吃蘑菇的吧。

    何东胜脸上笑容更甚,酒窝都加深了,语气难掩调侃:“嗯,那我先在地上长一茬,等你的养兔场长起来了,我就给蘑菇搬家。”

    余秋默默地看了他一眼。

    年轻人,你可千万不要小瞧了兔子的繁殖力。想当年澳大利亚人带了几对野兔入境,结果直接兔子就直接在大草原上泛滥成灾了。

    “你不担心兔子,那也应该想想小鸭子。”小秋大夫可没那么容易放弃,“你这是打算将蘑菇地圈起来,不让鸭子过去吗?”

    何东胜微微皱眉,语气略带点儿迟疑:“先不急,我先种一部分地方,等有经验了再扩大规模。暂时鸭子兔子还跟蘑菇抢不到地方。”

    余秋积极推销自己的理念:“你要不要试试看将菌袋挂在树上呀?这样上层长树,中层长菌菇,下面养鸭子养兔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立体种植养殖,一点儿空间都不浪费。”

    何东胜微笑:“我们现在暂时不差地方,种蘑菇、养鸭子跟兔子。”

    说话间的功夫,他们已经到了楼梯口,何东胜示意余秋止步,“我先走了,你要有什么事情,就让李红兵他们传话去渡口,后头他们会把话带回杨树湾的。”

    他扬了扬手中的小册子,“你帮我跟小田老师道声谢,麻烦她帮我找书了。”

    余秋笑着点头:“田雨他们正在到处找书,准备在杨树湾小学建个图书室呢。”

    这样一来,不管是学生还是村里头识字的人,想要看书的话,都可以过去借阅。

    何东胜略略挑高了眉头,侧过脑袋:“这主意不错,学校有钱吗?他们有没有跟大队书记说呀,看能不能找出一笔经费来。”

    余秋正犯愁这事儿呢。

    现在田雨看到什么书都想买,可问题的关键是他们经费极其有限。

    何东胜看着小赤脚大夫,帮忙出主意:“我倒有个办法,你们可以考虑看看,不一定非要买新书,买二手书也行。”

    余秋茫然:“你知道哪儿有旧书店吗?”

    何东胜摇摇头,脸上笑容有些微妙:“不一定非要去书店,其实还有一个地方放着各种旧书旧报纸。”

    余秋福至心灵:“你说的是废品收购站?”

    何东胜点点头:“对,我还在上学的时候,几个朋友就最喜欢去的废品收购站看书,里头还能找到不少宝贝。”

    余秋反应过来了。

    虽然说文格从1966年才算正式开始,但是1957年已经开展过轰轰烈烈的“反又”运动,有大量知识分子被打成又派,遭受各种各样的惩罚甚至被流放到荒郊野岭。

    大概就是在那个时候,他们不得不将自己的宝贝藏书悉数贱卖,乃至于流落到各个废品收购站。

    余秋点点头:“我知道了,回头我跟田雨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