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 借刀杀人
侯巡抚点了点头道:“本抚也是这个意思。” “本地望族有郭家,许家,陈家。不知抚院大人要先从哪家动手?” 谢慎幽幽说道。 侯巡抚眼神一厉道:“自然是郭家。” 谢慎心中暗暗称赞。郭家是山西最为老牌的家族,动郭家便表明了侯巡抚的态度。这样一来那些想要对抗侯巡抚的本地豪族也得好好掂量一番了,到底值不值得鱼死网破。 谢慎咳嗽一声道:“郭家这几十年人才凋零,朝中也只有刑部右侍郎郭淮一人独挑大梁。抚院大人不必担心郭家报复。” 侯巡抚却是皱眉道:“怎么,你以为本抚是因为郭家势弱才选其动手的吗?实话讲,山西的局势已经危若累卵。如果再不对这些人动手,倒霉的可不仅仅是山西一地。” 谢慎那个瀑布汗呐。做好人果然不容易,他只得半开玩笑道:“抚院大人有何吩咐,下官一定照做。” “好!”侯巡抚感慨道:“本抚果然没有看错人。” 他稍顿了顿继续道:“这次征粮老夫不仅仅要征郭家、陈家的还要征其余州府豪族的。这些事自然就落到各府府台身上。” 说到这里,侯巡抚定定的看着谢慎仿佛在说潞安的豪族便留给你去扒皮了。 谢慎心中无奈。 难道是他之前表现得太高调了,连着惩治两家豪族,让这位侯巡抚产生错觉,以为他谢慎是好斗之人,正好驱为马前卒? “等到其他各府府台到了,本抚会咐下去,这些山西豪族一家也别想跑!” 谢慎直是倒吸了一口凉气,这个侯巡抚做事可是比他还要狠啊。 五月底的天气已经有些炎热,侯巡抚拍了拍手便有仆人送上瓜果茶水来。 “这是用冰块冰过的酸梅茶,谢府台尝尝。” 谢慎接过茶盏,呷了一口只觉得十分清爽。 “抚院大人这冰镇酸梅茶味道十分可口,下官都乐不思蜀了。” 侯巡抚没有把谢慎的玩笑话放在心上,而是淡淡道:“夏日炎炎,官军们在前线戍守,吾辈却能倦居在府宅喝这酸梅茶。若是再不用心为军士们争一口气,那岂不是成了寡廉鲜耻之辈了。” 谢慎赞同道:“抚院大人说的不错,将帅同心才是抗敌正道。” 谢慎这么说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明代武官地位实在太低,指挥使在巡抚面前完全抬不起头来。 文官压制武官的情况由来已久,何况巡抚本就有总领军政的权力,说侯巡抚是帅绝对没有问题。 “王指挥使那件事谢府台怎么看。” 说起前不久王玉冒进追击鞑靼人那件事,谢慎就觉得十分无奈。 好歹王玉也是戍边多年的老油条了,怎么那么容易就被贼酋的奸计蒙蔽了? 小王子佯装溃败,诱惑王玉率军追击从而伏击重创明军。这种套路一个老江湖不应该看不出来啊。 “下官以为这件事必定有隐情。” 侯巡抚却是冷哼一声道:“能有什么隐情,在老夫看分明就是这王玉贪功冒进这才酿成惨败。” “王玉贪功冒进不假。可抚院大人想过没有,王指挥使麾下皆是精兵强将,都是训练有素之辈。即便遭到伏击也不可能全军覆没。但最后只有王指挥使一人逃出升天,抚院大人不觉得奇怪吗?” 侯巡抚蹙眉道:“谢府台的意思是有人暗中作梗?” 谢慎点了点头道:“下官听说王指挥使在遭到伏击后曾派出一名军士突围求救,但最后却没有援军接应,导致我大明将士被鞑靼人追杀数里。” “这名军士呢?” “如果下官没有猜错,这个军士应该已经被灭口了。” 侯巡抚沉默良久。 他并没有问谢慎他是怎么知道这个消息的,因为这不重要。 谢慎的这个假设解释了王玉麾下将士为何一个都没有回来。这才是重要的。 当然,谢慎的这些细节也是后世看野史得来的,正史是不会记载这些细节的。 不过他经过反复推敲觉得这种假设确实在逻辑上站得住脚。 有什么比借刀杀人更隐蔽的呢? 不用自己动手,利用鞑靼人之手结果掉王玉绝对是其仇家最愿意看到的。 不过这位应该没有料到王玉如此命大,竟然活了下来。 “那依谢府台之年,本抚该如何处置王玉?” 侯巡抚显然有些为难。 谢慎的假设虽然逻辑很强,但毕竟没有证据,无法直接证明王玉是被坑害的。 可战败总得有人负责,王玉是跑不掉了。 “可以叫王指挥使戴罪立功,把与他有嫌隙的同僚都告诉抚院大人。” 侯巡抚不解道:“这有何用?那王玉得罪的同僚可不少,本抚又不能分辨出究竟是何人所为。” 王玉是大同前卫指挥使,正三品大员,山西武官中也只有山西都司指挥使比他大。 要说是武官中有人坑害的他谢慎是不大信的。不是武官,那么这人肯定就是文官了。 有能力给王指挥使使绊子的人一共就那么几个。 山西巡抚侯恂已经可以排除,只要再跟王玉提供的名单进行比对,就可以寻出蛛丝马迹。 “这件事抚院大人可以交给下官去办,下官一定给抚院大人一个满意的答复。” 谢慎对此却是信心满满,拍着胸脯应揽道。 侯巡抚自然乐的如此,便点头道:“好,这件事本抚便全权让你谢府台去办。” “不知王指挥使现在何处?” 谢慎淡淡问道。 侯巡抚哼了一声道:“这厮还知道身负重罪,直接来到太原叫老夫把他关了起来,现在太原府衙大牢中。” 谢慎直是目瞪口呆。 直接拘押朝廷三品武官?这侯巡抚胆子也太大了吧。 此时此刻谢慎才真正明白什么叫文官贵,武官贱。 侯巡抚是三品,王指挥使也是三品。但侯巡抚却可以毫不犹豫的把战败的王玉丢入大牢听候发落。 嘶,还好当初选对了路一心考科举。 男怕入错行,在大明朝应该没有哪一行比做文官靠谱的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