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我靠手机当国师在线阅读 - 第152页

第152页

    一直到前几年,这里的说书人老头将其变成了故事重新说出来。

    但老头说出来的不仅是这些故事,还大肆渲染说村子里的人之所以莫名其妙死亡是因为全村的人都遭受了诅咒。

    而且在前朝建立初年,麻村曾经有个很有名的寺庙,据说只要是去庙中上香跪拜,不论什么心愿,都能够让神佛听到,只要心意足够诚恳,神佛便愿意帮助百姓们实现各自的心愿。

    有了这样的传言之后,麻村寺庙中来来往往的人更多了,这也是当初前朝修建官道时选择经过麻村的原因。

    但是后来不知从哪一天起,虽然从寺庙中许愿仍旧很灵验,但愿望得到满足之后,这人总会倒霉上一段时日。

    也并非是多大的事情,不过就是路上偶尔摔一跤,或者时出门时候发现马车坏了。

    这是乱七八糟的事情,虽然忍不住让人烦躁,但是也不会真的给生活带来太多的困难,因此许多人都不曾放在心上。

    自然也没有人注意到寺庙佛堂中佛像的变化。

    佛像高大,一般人进来上香都是为了让自己心愿得到满足,自然整个人都是毕恭毕敬的,很少有人会昂起头直视佛像,并且对其一点点进行观察。

    而为了表示对佛像的敬重,寺庙中的弟子也不会日日为佛像打扫。

    他们坚信佛像自身便不染尘埃,因此不用特意为佛像打扫,只需要每日早课时分在佛像前诵读经文,便能达到洗涤的效果。

    因此寺庙中来来往往诸多人士,从未有一个人发现当初庄严肃穆又带着怜悯的佛像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表情竟然变得有些狰狞,甚至耳根后面竟然有了裂纹。

    而后寺庙中的僧人也开始生病,身体日渐孱弱。

    后来寺庙中的僧人换了一批又一批,曾经来来往往的百姓逐渐不再能感觉到佛像许愿的灵验,因此寺庙中也越来越萧条,高大佛像上的裂纹也越来越明显。

    因此寺庙再不复当年的盛状,只剩下本村人维护着自家村子的信仰。

    随后大周建立,积极推行道观,大周上下全都以推崇道观为荣,甚至有些地方的官员,为了让自己在三年评选中获得优字评选,开始大肆破坏寺庙,只要有寺庙的存在便是不正确的。

    麻村的寺庙虽然在村民的保护下完整地保留起来,但也开始人烟萧条,香火也不再充足。

    寺庙不再出现在众人的眼前,被时光和记忆掩埋。

    即便是那借住在麻村而变得痴痴傻傻的商人都未提起有关寺庙佛像的事情。

    但偏偏前几年说书人老头将其变成故事说出来的时候,便信誓旦旦一口咬定说这村子变成鬼村都是因为佛像。

    佛堕了魔,自然就不再是之前那个光明伟正的神佛,不再要求许愿人的真心和诚意,而是一味放大人心中的欲望和执念,让人用自己宝贵的东西来交换,然后再为其实现愿望。

    后来去寺庙中的人越来越少,大家都更愿意去道观卜卦求个平安。

    已经堕魔的佛得不到足够的香火供奉,整个佛像更是变得四分五裂,索性用麻村所有百姓的性命当做陪葬,让麻村彻底消失。

    “这事儿发生的时候还没有我呢,所以我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不过镇子上的人都打听过,从前那个商人的事情应该是真的,但后来那个什么神佛堕魔之类的应该是那老头自己加上去的。”

    “要是不把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加上去,光前面那么一点,估计大都不爱听。”大姐讲完这个故事,又特意解释了一句,让两人不要轻信故事的后半截。

    “不过麻村到底是玄乎,现在没人敢进去,你们到时候要是需要路过也绕开走吧,绕开走安全。”大姐特意叮嘱了一句,一口气将放在手边的茶水喝个精光。

    随后继续问道:“你们还听不?那老头还有好几个拿手故事我还没讲呢!”

    顾梦詹的双手包裹住关雎冰凉的指尖,摇了摇头,“多谢您的故事,只不过今日时间也不早了,我们便先回去休息了。”

    说完拿出来一个银裸子当做是今日的谢礼递到大姐面前,便准备起身离开。

    这个故事对于关雎的冲击力太大,此时还有些会不过神来,整个人都依赖在顾梦詹的身上。

    依靠着顾梦詹的力量站起身,关雎咬紧牙关,让自己冷静下去,不要随意发散自己的思维。

    两人手指紧密相连,准备下楼离开。

    但是身下的凳子刚刚被推开,便有声音打断了两人的动作。

    “你这妇人又在这里胡乱讲故事!这茶馆里的来人是来听我讲故事的,不是你!”老人说话时颇为痛心疾首,像是自己随手丢掉了自己半辈子的积蓄一样声嘶力竭。

    方才那妇人将银裸子收回自己口袋,干巴巴地笑了笑,“我这不也是为你招揽了顾客嘛,再说你方才一直不出现,若不是我讲了个故事,这两人早就走了,怎么还能让你赚个茶水钱。”

    “再说了你那些故事翻来覆去都说了好几遍了,我都能背下来和你说得一模一样,那你说和我说不也没多大区别?”

    “您老年纪都这么大了,别动不动就吼人,您吼我倒是不怕,这不是怕您吼人的是一口气上不来吗?”

    妇人显然跟这位说书人十分熟悉,说话都多了起来。

    --